针对 2025 年留学生在公开场合或网络上使用侮辱性语言(如 “骂娘”)的行为,需综合法律、教育、外交及社会治理等多维度进行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法律层面:严格依法处置
- 适用法律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46 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侮辱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若行为发生在网络平台,依据 2023 年《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在信息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且情节严重的,同样以侮辱罪定罪处罚。例如,若留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侮辱性言论并引发广泛传播,可能触犯刑法。
- 行政处罚
若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例如,2025 年聊城男子因传播虚假信息被行政处罚,表明公安机关对网络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 司法程序与外交协调
涉及外国留学生的案件需遵循《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公安机关应在拘留或逮捕后尽快通知其所属国使领馆,并允许领事探视。若案件可能引发外交关注,需与外交部协调,确保程序公正且符合国际惯例。
二、学校管理:强化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
- 校规校纪处理
高校依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可对违反行为准则的留学生给予警告、停学或开除处分。例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 2023 年处理留学生食堂小便事件时,直接开除涉事学生并遣送回国。学校需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调查、公开处理结果,避免舆论发酵。
- 文化适应教育
高校应加强留学生的入学教育,包括中国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及校园规范。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 2023 年组织留学生学习《网络安全法》,提升其法律意识。此外,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春节联欢、中秋赏月)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
- 心理辅导与沟通机制
留学生可能因学业压力、文化适应困难产生情绪问题。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方式表达情绪。例如,家长可与留学生定期沟通,采用 “冷静情绪 — 理解需求 — 温和沟通” 的方式化解矛盾。
三、社会治理:平衡舆论与法治
- 舆情应对与信息公开
若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相关部门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传播。例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留学生小便事件中因初期回应不透明引发质疑,后通过澄清处理结果平息舆论。官方应通过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等渠道说明情况,维护社会稳定。
- 网络空间治理
网信部门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传播侮辱性言论的账号进行封禁或处罚。例如,2025 年聊城男子因伪造热搜榜被行政处罚,显示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信息及时下架。
四、国际视角:维护主权与国际形象
- 外交渠道沟通
若留学生所属国提出领事保护要求,外交部应依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及双边协议,妥善处理案件,同时强调中国法律的平等适用性。例如,涉及外交人员或享有豁免权的人员,需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 国际教育合作
中国可通过 “留学中国” 计划等项目,向留学生普及中国法律与文化,提升其对中国社会的认同感。例如,2024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留学人员的国情教育。
五、典型案例参考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留学生事件(2023 年):留学生在食堂公共场合小便,学校迅速调查并开除涉事学生,同时协调公安机关遣送回国,避免了舆论进一步发酵。
- 郝某间谍案(2025 年):留学生因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无期徒刑,凸显法律对严重违法行为的严惩。
六、处理流程建议
- 事件响应:学校或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固定证据(如视频、文字记录)。
- 法律评估:依据情节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规定。
- 外交通知:涉及外国公民时,通知其所属国使领馆,并允许领事探视。
- 公开处理:学校或官方发布通报,说明处理结果,回应社会关切。
- 后续教育:通过校园宣传、法律讲座等方式,强化留学生的法治意识。
总结
处理留学生侮辱行为需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兼顾程序正义与社会影响。通过法律严惩、学校管理、文化教育及舆论引导的综合施策,既能维护中国法律尊严,又能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