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留学期间想家是非常常见且正常的情绪,尤其是面对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变化时,这种情感往往会更强烈。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帮助你缓解思乡情绪,逐步适应留学生活:
一、接纳情绪,理解 “想家” 是成长的一部分
- 允许自己 “脆弱”
不要因想家而自责,几乎所有留学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它是你对家人和故乡深厚情感的体现。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难过,是因为我拥有值得思念的人和事,这是很温暖的事。” - 记录情绪
可以通过写日记、拍视频日志等方式,把想家的感受、对家人的思念记录下来。这既能释放情绪,也能在未来回头看时,看到自己适应和成长的过程。
二、主动建立 “双向连接”,减少距离感
- 高频次、高质量的沟通
- 利用 2025 年更便捷的科技(如高清视频通话、VR 互动、实时共享相册等),定期和家人约定固定通话时间(如每周一次家庭会议),分享生活细节(比如今天做了什么菜、校园里的新鲜事),让家人参与你的日常。
- 避免只报喜或只报忧,真实的分享会让彼此更安心。比如:“今天上课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教授,但有点想念妈妈做的汤啦~”
- 创造 “家乡元素”
- 带一些具有家乡印记的小物件:比如泉州的铁观音、家人手写的便签、家乡的风景明信片,放在房间里,营造熟悉的氛围。
- 尝试自己做家乡菜(比如面线糊、四果汤),或约上同乡同学去当地中餐馆,用味觉唤起温暖的回忆。
三、在新环境中构建 “第二支持系统”
- 从 “小圈子” 开始拓展社交
- 加入学校的华人社团、福建 / 泉州同乡会,找到语言和文化相近的伙伴,互相分享经验(比如哪里能买到中国调料、如何适应选课系统)。
- 主动认识室友、同班同学,从日常小事开始互动(比如一起去图书馆、周末聚餐),逐渐建立新的归属感。
- 利用学校资源,融入校园生活
- 参加学校组织的新生活动、兴趣社团(如摄影、运动、志愿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的同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如果学校有 “Buddy Program”(学长结对计划),可以申请一位本地学生作为伙伴,帮你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技巧。
四、用 “行动” 转移注意力,建立新的生活节奏
- 制定 “每日 / 每周计划表”
- 将学习、运动、兴趣爱好(如学一门新乐器、练瑜伽)、社交时间合理分配,避免空闲时间过多导致情绪低落。比如:“每周三晚上和室友一起做饭,周五参加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活动。”
- 设定小目标:比如 “这个月记住 10 个当地特色俚语”“参观一次附近的博物馆”,通过成就感缓解焦虑。
- 探索当地文化,找到 “新的归属感”
- 主动了解留学国家的文化习俗,尝试参与当地节日活动(如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或留学国家的传统庆典),用开放的心态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 记录 “新发现”:比如 “今天吃到了一种超好吃的当地面包,味道像家乡的 XX”,通过类比建立新旧环境的连接。
五、关注身心健康,避免情绪 “内耗”
- 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 保证睡眠、饮食和运动,身体状态好时,心理韧性也会更强。比如每天留出 30 分钟跑步、散步,或跟着视频做家乡的健身操(如五祖拳),既锻炼又有亲切感。
- 如果想家时容易失眠,可以尝试睡前听家乡的白噪音(比如泉州的雨声、寺庙钟声),或家人录制的晚安语音。
- 接纳 “阶段性情绪”,必要时寻求帮助
- 如果长期陷入低落、焦虑,影响到日常生活(如吃不下、睡不好、不想出门),不要独自硬扛。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常提供免费服务,也可以联系国内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找专业的线上心理支持平台。
六、把 “思念” 转化为动力,找到留学的意义
- 明确目标,定期复盘
- 写下留学的初心(比如 “为了获得 XX 专业的知识,未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当想家时,看看这些目标,告诉自己:“现在的分离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相聚。”
- 定期和家人分享你的进步(比如 “今天我在小组作业中提出的方案被教授表扬了”),让他们为你骄傲,也让自己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 计划 “回家时刻”
- 和家人约定假期见面的计划(比如寒假一起去旅行),或商量下次回家要带的家乡美食(“妈妈,等我回去要吃你做的荔枝肉!”),用期待感冲淡当下的离愁。
最后想说:
想家的本质,是你心中有爱与牵挂。这种情感不是负担,而是让你在异国他乡勇敢前行的力量。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慢慢发现,“家” 不仅是地理上的原点,更是藏在你心里的温暖港湾 —— 无论走到哪里,这份爱都会陪着你,同时你也在为 “家” 创造新的故事和回忆。
如果某一天情绪特别浓烈,不妨试试:泡一杯家乡的茶,打开窗户看看同一片天空,告诉自己:“此刻的思念,正是下次见面时更热烈拥抱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