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留学中介行业仍存在拿钱跑路的风险,但具体风险程度需结合行业现状、监管环境及消费者防范意识综合评估。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提供应对建议:
一、行业现状与风险案例
- 近期跑路事件频发
2025 年 2 月,北京微思留学暴雷,涉及约 600 名学生和千万级金额;2024 年某北京教育机构负责人卷款数百万跑路,导致数百名学生血本无归。此外,老牌机构如太傻留学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危机,学生申请退款困难。这些案例表明,即使规模较大的机构也可能因经营不善或对赌协议压力而违约。
- 市场竞争加剧与生存压力
留学市场扩张吸引大量新兴中介涌入,但多数机构资质薄弱、资金储备不足。面对运营成本上升和激烈竞争,部分机构通过收取高额费用填补资金缺口,最终导致无法履约。脉脉预测,2025 年可能出现更多中上规模机构跑路,行业洗牌加速。
二、风险根源与监管短板
- 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不足
尽管国务院和部分省份(如云南、福建)要求中介机构缴纳保证金(通常 100 万元)并备案,但全国范围内仍存在大量 “黑中介” 或未经认证的小型机构。例如,合肥在 2011 年备案的正规中介仅 5 家,而非法中介超百家,且监管部门坦言 “难以全面监管”。
- 合同陷阱与资金监管漏洞
部分中介利用霸王条款(如 “中途不退费”)和虚假承诺(如 “保录取”)诱导签约,实际服务质量低下。例如,某机构要求学生支付高额费用后,文书外包给兼职翻译,导致语法错误频发。此外,部分机构未将服务费存入监管账户,资金挪用风险高。
三、消费者保护与维权困境
- 保证金制度的局限性
尽管部分地区要求中介缴纳保证金,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地域差异。例如,福州要求保证金不低于 100 万元,而合肥等地的监管力度较弱。此外,保证金仅用于赔偿直接损失,若机构破产清算,学生仍可能面临追讨困难。
- 维权成本高,法律途径复杂
消费者投诉中介时,需承担高额律师费,且诉讼周期长。例如,某学生因中介服务失误起诉,最终虽胜诉但耗时数月。此外,部分中介通过注销公司、转移资产等方式逃避责任,进一步增加维权难度。
四、地域与行业趋势分析
- 合肥及二三线城市风险较高
合肥等地的中介市场长期存在 “黑中介” 问题,且监管资源有限。尽管有皖华留学等正规机构,但消费者仍需警惕非备案机构。此外,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中介依赖度高,信息不对称问题更突出,易成为跑路目标。
- 行业趋势与技术影响
- 数字化转型:头部机构通过 AI 智能选校、在线咨询等提升服务效率,但中小型机构可能因技术投入不足被淘汰。
- 市场分化:高端留学需求集中在名校申请,而中低端市场因价格竞争激烈,机构生存压力大。
- 政策风险:2025 年英国等国家提高签证担保金要求,可能导致部分家庭缩减留学预算,进一步挤压中介利润。
五、风险防范建议
- 选择正规机构
- 优先选择教育部备案的机构(可通过 “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查询),避免与无资质的 “黑中介” 合作。
- 核实机构的营业执照、办公地址及合作院校资质,警惕 “超范围经营”。
- 细化合同条款
- 要求中介明确服务内容、退款条件及违约责任,避免模糊表述。例如,约定 “若未按时提交申请材料,退还全部费用”。
- 拒绝 “保录取”“奖学金提成” 等霸王条款,警惕 “全额退款” 承诺。
- 资金安全管理
- 分阶段付款,避免一次性支付全款。例如,签约时支付 30%,材料提交后支付 50%,获录取后支付剩余 20%。
- 要求中介将服务费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或通过银行托管资金。
- 留存证据与维权渠道
- 保存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如微信聊天、邮件)等证据,以备维权之需。
- 若遭遇跑路,可向当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黑猫投诉等平台曝光。必要时,联合其他受害者集体诉讼。
六、总结与展望
2025 年留学中介跑路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中小型机构和二三线城市市场。消费者需增强风险意识,通过选择正规机构、细化合同、分阶段付款等方式降低风险。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行业准入与资金监管,推动保证金制度全国统一化,建立失信中介黑名单。长期来看,行业将向规范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但短期内仍需警惕市场洗牌带来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