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韩国留学的长期趋势及 2025 年的教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韩国留学中英语的地位和影响:
一、英语授课项目的普及与国际化程度
- 顶尖院校的英语课程占比提升
韩国顶尖大学(如 SKY 联盟、KAIST 等)为吸引国际生源,持续扩大英语授课的本科及研究生项目,尤其在商科、工程、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等专业领域,英语课程已成为主流。例如,首尔大学的 Global MBA 项目、高丽大学的 GSIS 国际研究学院,均全程英语授课,且录取时优先考量托福 / 雅思成绩(通常要求 TOEFL 90+/IELTS 6.5+)。
- 趋势驱动:韩国政府 “Global Korea 2030” 计划目标之一是将国际学生比例提升至高校总生源的 10%,英语授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策略。
- 学术研究的英语依赖性
韩国高校的科研成果高度依赖国际期刊(如 SCI/SSCI),因此研究生阶段对英语读写能力要求极高。即使课程为韩语授课,论文撰写、国际会议汇报仍需熟练运用英语,英语能力直接影响学术发展。
二、韩语与英语的 “双轨需求”
- 生活与文化融入的韩语必要性
尽管课堂可用英语,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如租房、就医、实习)仍需基础韩语能力(TOPIK 3 级以上)。部分地方城市的高校(如釜山大学、庆熙大学)周边英语普及度较低,韩语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适应困难。
- 政策导向:2023 年起,韩国教育部要求所有国际学生在入学后 1 年内通过 TOPIK 2 级(本科)或 3 级(研究生),否则可能影响续签,体现了对韩语 “生存能力” 的重视。
- 职场衔接的语言策略
若计划在韩国就业,英语 + 韩语的双语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三星、LG 等跨国企业招聘时,英语证书(如托业 800+)和韩语 TOPIK 6 级是常见门槛;而本土中小企业更侧重韩语,但英语优秀者在国际业务部门更受青睐。对于回国就业的学生,英语授课背景在简历中可强化 “国际化人才” 标签。
三、英语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 标准化考试的硬性门槛
- 本科:排名前 20 的高校英语授课项目普遍要求 TOEFL iBT 80+/IELTS 6.0+,部分热门专业(如延世大学经济学)竞争激烈时需达 TOEFL 100+/IELTS 7.0。
- 研究生:除语言成绩外,GRE/GMAT(商科、社科)逐渐成为加分项,例如 KAIST 工程类专业录取者平均 GRE Quant 达 165+。
-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隐性要求
小组讨论、学术答辩等场景需高效的英语沟通能力,而韩国课堂注重 “参与度”,口语流利度直接影响学习体验。此外,国际学生社群(如留学生协会、志愿活动)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良好的英语能力有助于建立人脉。
四、对留学生的建议
- 提前规划语言能力
- 申请阶段:根据目标院校专业要求,针对性备考托福 / 雅思(建议至少提前 1 年准备,留出刷分时间),同时通过韩剧、K-pop、韩国综艺积累基础韩语听力。
- 入学后:利用高校语言中心(如成均馆大学 CIEE)的免费韩语课程,平衡英语学术能力与韩语生活能力,建议达到 TOPIK 4 级以上以应对复杂场景。
- 结合专业选择授课语言
- 理工科、商科优先考虑英语项目(课程设置国际化,且行业通用英语);文科、艺术类(如韩国语文学、传统艺术)建议选择韩语授课,深度接触本土文化资源。
- 关注就业导向
若目标为韩国企业,需在留学期间通过实习(如乐天、现代实习项目)提升韩语商务沟通能力;若计划进入国际组织或外企,可侧重英语学术背景(如发表 SSCI 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总结
2025 年韩国留学中,英语仍是学术准入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尤其在顶尖院校的优势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韩语作为 “生存语言” 和文化桥梁的作用不可替代。留学生需根据自身专业、职业规划,平衡两者的学习投入,形成 “英语为主导、韩语为支撑” 的双语优势,才能在学术、生活及就业中实现全面适应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