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即使疫情持续,留学活动仍将继续,但整体格局和形式会呈现显著变化。以下是基于当前趋势和政策的综合分析:
一、留学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 传统热门国家吸引力下降
英美等传统留学大国的优势正在弱化。2023/2024 学年中国留美学生较疫情前峰值减少 25.5%,留英学生申请量下降 13%。这一趋势在 2025 年可能延续,部分原因是签证政策不确定性(如美国对华 STEM 专业审查趋严)、学费上涨(英国部分院校学费涨幅超 10%)以及地缘政治因素。
- 亚欧新兴目的地崛起
- 亚洲:中国港澳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成为新热点。香港八大院校将非本地生比例从 20% 提升至 40%,马来西亚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留学申请占比近半。
- 欧洲:德国、荷兰、爱尔兰等国家因语言政策放宽(如德国新增英语授课工科专业)、工签政策友好(荷兰提供 1 年求职签证),吸引大量学生。
- 大洋洲:澳大利亚因澳元汇率下跌,留学成本降低,2025 年申请量预计增长 15%。
二、疫情下的留学形式创新
- 混合式学习常态化
高校普遍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模式。例如,辽宁省推动跨校学分互认,常熟理工学院要求混合式课程线上学时占比 20%-50%。这种模式既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
- 短期项目与远程科研兴起
学生更倾向选择短期交流(如 3-6 个月)或远程科研项目。清华大学 2025 年春季学期推出 “零年级计划”,允许学生通过线上课程提前修学分。此外,线上实习、学术会议参与度显著提升,成为留学申请的重要补充。
三、政策与健康安全的双重影响
- 入境政策分化
- 宽松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取消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要求,中国公民可免签或落地签入境。
- 严格型:美国仍要求国际学生提供疫苗接种证明,部分州恢复室内口罩令;英国实施电子入境认证(ETA),审核周期延长至 30 天。
- 健康管理措施
高校加强防疫:如北京大学要求留学生入境后进行 7 天健康监测,南京大学设立 “健康驿站” 提供免费检测。部分国家(如日本)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学生实施落地检测。
四、经济与就业因素的驱动
- 成本敏感度提升
家庭对留学费用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美国公立学校 2024 年申请量增长 16%,反映学生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院校。同时,奖学金申请竞争加剧,国家留学基金委 2025 年新增与西班牙 IE 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合作项目,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 就业导向强化
- 专业选择:STEM 领域持续热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申请量占比超 60%。
- 归国趋势:国内 “留学人才落户政策”“创业扶持计划” 吸引超 80% 留学生回国发展,领英数据显示 2025 年海归就业竞争力较五年前提升 25%。
五、学生与家长的应对策略
- 灵活规划路径
- 多国联申:学生平均申请 5.78 所院校,较疫情前增加 9%,以分散风险。
- 延期入学:约 30% 学生选择推迟 1 年入学,利用 Gap Year 积累实习或科研经历。
- 关注政策动态
- 签证:美国 F1 签证审批周期延长至 3 个月,建议提前 6 个月准备材料;英国 ATAS 审核需 20-30 个工作日,需预留充足时间。
- 健康:接种疫苗(如中国 “智飞”“康希诺” 被多国认可)、购买含新冠责任的保险成为刚需。
六、长期趋势展望
- 全球化教育不可逆
尽管疫情带来挑战,但国际教育需求依然强劲。IIE 预测 2025 年全球留学生将恢复至疫情前 90% 水平,中国仍为最大生源国(占比 22%)。
- 技术重塑留学体验
虚拟现实(VR)课程、在线实验室等技术将普及,如清华大学推出 “元宇宙课堂”,允许学生远程参与跨国实验。
总结
2025 年留学活动不会因疫情停止,但会呈现 “目的地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政策差异化” 的特点。学生需结合自身需求,关注目标国政策、健康安全及经济成本,制定个性化留学方案。同时,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合作(如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也为无法出境的学生提供了替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