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留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业角度
- 课程调整:大部分学校采取了网络教学、控制社交距离、病毒检测等防疫措施,约68%的学生希望所有课程都采取“网课”的形式。但也有留学生表示网课效果不如线下,像在国内上网课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一帆,就觉得还是到学校上课更好。
- 学业规划:据调查,69%的学生坦言疫情影响了自己的留学计划,其中57%的人打算推迟到明年入学,13%打算去另一个国家学习,4%表示暂时不想出国留学。部分已入学的留学生因疫情打乱计划,如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留学生王康,因疫情延误了一年申请硕士研究生。
从生活角度
- 物资与安全:一些留学生为了减少感染风险,会采购大量日用品,进行自我隔离。像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的王诗涵就采购了足够两个月使用的日用品。还有留学生表示相比疫情,更担心种族歧视等安全问题,如李一帆就担忧美国的种族主义者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 社交与心理:疫情期间社交活动受限,留学生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不过也有留学生通过与家人、朋友线上交流,以及参加学联组织的活动等方式来缓解。例如在德国的孙瑶瑶感慨,身边有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学生社团等,让他们在疫情中不是单打独斗。
从回国与留守角度
- 回国顾虑:回国面临旅途风险、签证问题、入境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俄罗斯暂停国际航班后,部分想回国的留学生只能选择俄国内航班或火车前往远东地区再经陆路口岸回国,但陆路口岸人员通行也不确定。并且回国后需要遵守严格的隔离规定,这对于一些着急赶学业或有其他安排的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 留守原因:很多留学生选择留守是出于学业、签证等方面的考量。如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的学生张春晖认为学习是留学根本目的,不想来回折腾耽误学习时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博士生朱家乐则担心回国申请签证会遇到变数,且澳大利亚可能封锁国境,影响学习和工作规划。
从对祖国和所在国的感受角度
- 来自祖国的关怀:留学生们普遍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中国大使馆为留学生们送去“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消毒水、中成药等防疫物资和防疫手册等,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牵挂和关爱,被他们称为防疫“及时雨”“定心丸”。
- 对所在国的态度:一些留学生积极投入到所在国的抗疫行动中,为当地抗疫贡献力量。如在英国的吴林成立守望相助公益小组,发布抗疫信息,组织领取“健康包”。在罗马,中国留学生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中。